当前观察:【让雷锋精神代代传承】草原、牧民与“雪山”注定的缘分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于雪山之巅,他化作一朵祥云,深情俯望这片雪域净土……2022年10月14日凌晨,一位来自河南的企业家长眠于海拔4000多米的雪域高原。他走遍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的山山水水,跋涉于牧区的沟沟壑壑,缺氧而不缺精神,团结带领牧民群众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共同脱贫致富谋振兴,他就是甘德县雪山农牧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于雪山,被命名表彰为青海省岗位学雷锋标兵、第八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
记者与于雪山的相识还是在2017年,那时甘德县雪山农牧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刚刚建成,采访的内容是他陆续为江千乡无偿投资1170多万元,发展牦牛养殖产业带动牧民就业增收,以及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为牧民免费重建56套二层现代化住宅……“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里很需要有人来帮一把,带他们走出贫困,所以‘鱼’和‘渔’我都要给!”这便是于雪山决心为这片草原无偿投资奉献的初心。
在于雪山看来,来果洛州甘德县完全是缘分。2016年,他与朋友来果洛旅游路过甘德县,歇息吃饭时感受到了当地牧民的热情好客。回到老家,脑海中不断浮现着牧民的淳朴,巍峨的雪山,然而更让他挥之不去的是落后的生产力。“旅游回来他又去了一趟甘德,说是要捐钱帮着盖房子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更让我没想到的是他决定要在甘德投资建厂搞发展。”妻子何海燕回忆,当时全家人齐上阵都劝不动执拗的他。
【资料图】
“现在我们的条件好了,可当初我们困难的时候也不是希望有人帮一把吗?那里的牧民现在正需要人帮啊!”
“我名字里就有个‘雪山’,那里正是雪山脚下,这是注定的缘分。”
心之所向,身之所往。自此,于雪山以他自己的方式,在甘德县这片草原上发扬着助人为乐、雪中送炭、艰苦奋斗创业的雷锋精神,与当地牧民结下了难舍的情分。
今年65岁的索杰,2017年就跟着于雪山一起在甘德县白手起家。“他一个外地人,把我们看作是自家人,来建厂时走访了十多户人家,最后把年轻的劳动力召集在一起,对大家说‘相信我,跟着我干吧!一定让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谈到于雪山,索杰眼里充满了崇拜和尊敬。
从于雪山的办公室向外望去,一排排牦牛养殖大棚尽收眼底。索杰回忆,当时建厂时工人几乎都是当地牧民,不会使用铁锹、十字镐等工具,于雪山就手把手教牧民们使用。2018年,养殖场建成投运,正式开始收购种牛和肉牛,索杰带着于雪山开始走村串户收购。
牧民扎西闹热自从加入公司后,就把公司当成了自己家。2018年他还是牦牛饲养员时,从饲料投放到牛舍卫生清洁,从早到晚没有丝毫的松懈。“家里有啥困难他都出手帮助,给我们加奖金,给我们改善伙食,把我们看作自家的兄弟。”
2019年公司租赁了333公顷草场发展饲草种植,扎西闹热第一个响应学习种植技术和机械驾驶技术。在他的说服和带动下,加之于雪山自掏腰包拿出奖金鼓励学技术,想安于现状不愿报名学技术的牧民们也纷纷开始报名。2020年公司筹建的甘德县第一批温室大棚种出了西瓜、西红柿、茄子等作物,于雪山给工人分享成果的同时,号召工人学习种植技术。不论是从选种到施肥,还是除草到授粉,于雪山都是专门从家乡请来菜农向大家手把手地传授技能。
2021年公司上马有机肥生产线,如今,生产车间里,成堆的有机肥等待着打包外销,巨大的市场需求为企业带来百万元收入的同时,也为工人们增加了收入。
从海拔200米的老家抛家舍业,来到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在于雪山六年的带领下,公司成为了果洛州龙头企业,带动当地一百多名牧民群众实现脱贫。通过建设智慧牧场物联网和可追溯App平台,果洛的牦牛肉获得了上海等一线城市消费者的青睐,“甘德牦牛”成功获得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通过农业农村部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的认证。分割精品肉平均0.5千克可卖到260元左右,成功打开了国内高端市场。
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牧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形成了饲草种植、牦牛养殖、屠宰加工、有机肥生产等多业态的综合性农牧业企业。如今企业肉产量达到了270吨;种植饲草1333余公顷,年产饲草1万余吨;建成的2条自动化有机肥生产线,年产有机肥50000吨。为当地牧民群众打造出了一个脱贫致富的“金饭碗”。
索杰告诉记者,如今在企业长期就业的人数达到五十多人,临时就业人数能达到四五百人。在于雪山统计的2018年至2021年分红材料中,记者看到四年间公司为甘德县江千乡4个村级合作社共分红89.6万元。在2022年牧民资金明细账目中,是这样记载的“雪山农牧支付牧民工资(1月至10月)合计581750元;截止到10月31日支付牧民牛粪资金147500元,运费及人工工资84000元,合计231500元……”
“是于总让大家看到了,发展我们所再熟悉不过的养殖业原来真的可以致富。也是于总手把手地教会了我们脱贫致富的技能,没有于总真的没有我们的今天。”索杰一边含着热泪说着这一切,一边用袖子擦拭着那张他与于雪山合影的照片。
虽然,牧民群众心中的“么格桑”(藏语好人的意思)走了,带着他对甘德各族兄弟姐妹的不舍与惦念走了。但他发展生态畜牧业的理想、带领各民族群众增收致富的心愿,和弘扬雷锋精神,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如同一粒种子,播撒在甘德大地,深深扎根,也将生生不息、开花结果,鼓舞着这里的人们在生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的大路上,勇毅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