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br>水车村的春天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春天,一个播种希望的季节,总是令人期待。
黄河岸边的化隆回族自治县甘都镇水车村,春天比别的地方来得早。站在黄河岸边,徐徐春风拂面而来,水面泛起层层涟漪。河边的农田里,翠绿的冬麦摇曳着娇小的身姿,长势喜人。
见到村民郝长林时,他正在侍弄温室大棚里的蔬菜。看好家乡的发展前景,在外务工的郝长林回来了。对郝长林来说,脚下的这片土地既陌生又熟悉。他说,早些年,村里也有零散种植反季节蔬菜的农户,但没有形成规模,而如今发生了很大变化,短短的三五年里,村上建了60座温室大棚。
【资料图】
一次回乡的所见所闻,让郝长林萌生种植反季节蔬菜的想法。去年,郝长林在租赁的几座温室大棚里种植了韭菜、青椒、西红柿等蔬菜。郝长林说,村上会种菜的农户多,加上县农科部门的指导,第一年就有了收获。
黄河安澜,绿水幽幽。依黄河而建的温室大棚内,绿意盎然,香气四溢,鲜嫩的枝头上挂满了翠绿的果实。“黄河北干渠通水后,浇地可方便了。只要肯吃苦,满地是黄金。”郝长林说,水车村祖祖辈辈都是种菜的好把式,坐拥这么好的土地,可不能亏了这片金子般的土地。
水车村变大了。这里不光产蔬菜,还收获了葡萄、西瓜和冷水鱼。
对水车村村民张六生来说,今年又是个忙碌年。天气转暖后,他和妻子一直没有消停过,张罗着为葡萄搭架子。
地处黄河边的水车村,可谓“种什么得什么”,这里气候适宜,水资源丰富。张六生抓住家乡气候、水资源等优势,在玉米地里试种葡萄。经过多年的摸索,收获了沉甸甸的葡萄。
“以前,村上曾栽种过葡萄,成片的葡萄园成为村里的一大亮点。然而,好景不长,葡萄园消失了。”张六生说,为了种葡萄,他跑到新疆吐鲁番学习种植技术。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两三年的摸索和打拼,葡萄又在水车村结出硕果。目前,张六生栽种的葡萄有四五个品种,一年下来0.5公顷地的产量达到1.5万多公斤,收益比种玉米翻了几倍。
产量高、收益好,张六生种葡萄越来越有信心了。张六生说,他尝试要在温室大棚里栽种成熟早的葡萄,通过温室大棚反季节成熟的优势,能卖个好价钱。等温室大棚的葡萄卖完了,露天的葡萄也到采摘期了。
一大早,村民李明德开着小船,直奔黄河库区中央位置的网箱养殖基地。放眼望去,宽阔的水面上,网箱一字排开。李明德将豌豆大的鱼食撒入网箱,水花四溅,鱼儿拍打着水花,争抢着鱼食。李明德说,现在水车村冷水鱼养殖合作社达到6家,三文鱼、金鳟鱼等冷水鱼销到了省外。
“我们的鱼成了抢手货,春节期间,仅一家合作社就卖了30万元。”一旁的甘都镇镇长张成福透露,水车村现在不仅产鱼,还能培育鱼苗。经过多年的发展,冷水鱼已经成为水车村的招牌产业。
2009年,甘都镇水车村成立化隆县第一家冷水鱼养殖合作社,到现在拥有6个冷水养殖基地的规模,冷水鱼成为当地农户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数据显示,2022年,化隆县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为12777元,水车村19000元,比化隆县平均收入高出6223元。
张成福作了一个对比:目前,甘都镇绝大多数村的收入以“拉面经济”为主,而水车村的收入呈现多元化,果蔬种植、冷水鱼养殖,以及乡村旅游收入,成为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随着果蔬、冷水鱼产业日益壮大,水车村的名气越来越大,产生的连锁效应也逐渐显现。如今,到水车村观光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尤其到盛夏季节,村道上到处是外地来的游客。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守着这么好的黄河水,可不能让它白流。”水车村党支部书记赵国智说,水车村在保护好黄河的前提下,集中力量发展优势农业,鼓励村民搞乡村旅游。
水车村变美了。崭新的硬化路面从村口铺到黄河岸边,平整的河沟栽满了桃树、梨树,宽敞的停车场建好了……水车村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传统农业村。乘着乡村振兴的“春风”,水车村以省级乡村振兴旅游试点村建设为契机,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改善村容村貌、提升人居环境、打造示范点,为发展乡村旅游业打下坚实基础。
鱼翔浅底、野鸭嬉戏……远眺黄河,一幅水墨山水画呈现在眼前,宛如仙境。赵国智说,一方水土造一方风物,他们会利用黄河丰富的水资源,做好水车村的水文章。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