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要闻:【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行进青海】<br>产业兴来幸福长

秋收。贵南县委办提供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这场春雪好像比往年来得更早一些,来到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过马营镇过芒村时,庄廓下、田埂间、草场上覆盖的积雪因气温升高而加快了融化蒸发的速度,大地被勾勒成黑白相间的线条,村民们期盼着,瑞雪兆丰年兆来一个好收成。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对于守着田亩过活的农民而言,好收成是大家共同的期盼,对于过芒村的村民也不例外,好收成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今天的过芒村,耕地托管成为了壮大村集体经济、振兴产业的主要方式,在这个现有4180公顷(6.27万亩)草场、239.31公顷(3589.58亩)耕地的高原村落,少有的耕地成为了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源动力,也成为了乡亲们增收的一部分。过芒村也成为了贵南县第四个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百万的先进典型示范村。


【资料图】

过芒村党支部书记王金玲告诉记者:“2022年,仅一年时间,村集体经济收入就达到164.24万元,以前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除了政府统一投产分红以外几乎没有其他的收入,如今实行耕地托管后获得了较好成效。”

其实从2012年开始,过芒村就结合实际摸索生猪养殖、劳务输出等产业发展方式,可因市场波动、经验欠缺、结合自身优势不足等原因,最终以失败告终。而且过芒村作为一个农业村,粮食生产是保障群众生存的根本,但受高原气候、耕地面积等各方面限制,家家户户都出现了“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年攒不下几个钱”“不种耕地可惜,种了收入可怜”的窘境。2021年,新换届的村“两委”班子充分认识到产业振兴的重要性,号召大家就树强乡村要振兴、群众要致富,产业是基础、是支撑、是关键,也是争先创优的主攻点和突破口的理念。在各级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全村紧紧抓住党建引领这个“牛鼻子”,结合村情实际积极探索管用的办法、务实的举措。

分红。贵南县委办提供

选择什么产业?产业发展方式是什么?是把成熟的经验“拿来”还是因地制宜探索?一系列“怎么办”成为当时困扰村“两委”班子的难题。为此,大家动身先后赴贵南县茫曲镇沙拉村、茫拉乡拉干村、互助土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等地考察学习,最终在充分吸收先进村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实施耕地托管来解放剩余劳动力,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发展思路。王金玲说:“当时作出这一决定后,部分群众和村集体合作社成员也有顾虑和担忧,担心把地交出去后收成会‘缩水’、干不好会引起大家的不满等等。”

面对大家的疑虑,王金玲意志坚定地发出号召:“我们必须要坚定信心,只有把产业发展起来才能摆脱落后,大家的生活才能越来越好。”村“两委”班子也达成思想共识:面对问题不逃避、不退缩,积极摸清现状、找准发力点。自此,过芒村开启了从未有过的耕地经营新模式。

“关键时刻靠组织、急难险重看党员”是过芒村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生动实践,“我是党员我先上”成为最响亮的声音。全村党员率先带头托管耕地29.07公顷(436亩),最终全村群众统一意见,共托管耕地104.4公顷(1566亩)。“当时,耕地托管后我们村‘两委’班子压力很大,群众的盼望、上级的期望、班子的威望都取决于实打实的收成,我们必须起早贪黑、跑这跑那、全神贯注地经营好这些地,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王金玲告诉记者。

由于缺少启动资金,2022年初开始,村“两委”班子跑遍州、县、乡相关部门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功夫不负有心人,一番苦功夫后,过芒村联系到了青海绿禾源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并签署订单农业合同,免费获得5000公斤青稞良种。但耕种1566亩地还需2.3万公斤种子,种子数量以及后期的农药化肥仍有缺口。

眼瞅着春耕越来越近,王金玲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不能耽搁农时,我们就算砸锅卖铁也一定要把这1566亩地种好。”于是,从村“两委”班子成员和联点帮扶单位干部开始,你两万元、我三万元,拿着自己的钱纷纷垫资,东拼西凑筹集了10.58万元启动资金,耕种工作终于完成。为了降低耕种过程中的开支和生产成本,村“两委”成员既当产业管理员、又当农机驾驶员,开着自家的拖拉机,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

播种完成后,关键工作就是要做好除草施肥、虫害防治、浇灌抗旱等田间管理工作,这也是保障粮食丰收的关键。村“两委”就动员班子成员积极开展义务劳动,另一方面,根据春夏秋白昼时长和工作量,将日工资划分为70、80、100、120元不等的标准,聘请村里的留守人员参与浇水、施肥、除草、收割等各项工作,群众在自家耕地上劳作还能领到工资。

村民王忠回忆说:“这辈子就没见过那么好的庄稼,真是没想到啊!”采访中了解到,所有耕地平均亩产青稞226.7公斤,产量较村民自己耕种每亩约多50公斤。最终,过芒村的青稞以每斤2.25元的价格全部对外出售,村集体收益当年就实现了分红,每亩分红达432.84元,超出了群众预期收入,实现了村集体产业“开门红”。

从依靠耕地的产业探索至今,依靠政策“红利”、挖掘内生动力,农机装备、农机库房建设、黑藏羊养殖小区建设、中央财政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示范村等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项目得以实施,投入项目资金达1100余万元。特别是在农机装备项目中,过芒村添置了收割机、拖拉机、播种机等26台大小农机具,在完成本村秋收工作后,还可向邻村租赁闲置农机具,进一步增加了村集体收益。村民王其忠算了一笔账:我的0.8公顷(12亩)地由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托管种植了,去年我和妻子在外务工仅6个月就赚了4.5万元,再加耕地上收入的5100元,收入可是原来2年才能赚来的。

采访快结束时王金玲说:“2022年我们的村集体经济虽然起了好步,但还需快马加鞭,充分发挥政策机遇和自身优势。村‘两委’成员多次开会研究,决定采取以土地托管模式和从外村流转耕地的方式,进一步扩大村集体种植业,提升油料作物种植面积,同时积极发展黑藏羊扩繁产业,为强村富民创造新的增收通道。”

和全省众多村子一样,过芒村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进程中找寻到了符合自身发展的“土路子”。在过芒村生活了一辈子的老大爷南吉加说:“现在党的政策好,村党支部关注民生所需,谋发展、办实事,只要我们跟党走,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

【采访手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指明了前进方向。对于青海,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国家战略之下恰逢其时的重要发展机遇。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发展产业是关键之举。乡村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从产业上游至产业末端,带动的不仅仅是区域发展,当众多“青字号”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占得一席之地,营销收入增长的背后将进一步提升青海产品的品牌影响力。

一路采访感受,发展壮大产业正是当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之举,是广大农村挖潜内生动力的主要方式之一。而今,从河湟谷地到三江源头,依靠优势资源兴起的乡村旅游、特色种养殖、农畜产品加工等产业成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源动力,也为农村劳动力就业提供了更多岗位。产业发展带动起乡村发展从源头到末端的“微循环”。当产业发展与收入成正比,不仅是本村乡亲增了收,十里八乡的众多老百姓也都能从中获益,发生变化的不仅仅是群众的生活条件,还有村容村貌和老百姓的精气神。

实践证明,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立足青海实际,要着眼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和建设产业“四地”,全面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统筹部署、协同推进,抓住重点、补齐短板。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扎实推进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突出牦牛、藏羊、青稞、枸杞等特色产业优势,培育和打造特色产业全链条发展。还要继续压紧压实责任,把脱贫人口和脱贫地区的帮扶政策衔接好、措施落到位,优化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加大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坚决防止规模性返贫。(作者:宋明慧)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