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党话 感党恩 跟党走·和谐青海行】<br>“家庭牧场”撑起的新生活
规模化“家庭牧场”。摄影:牛玉娇 陈俊 陆广涛 平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2月20日,我们踏雪朝着阿伊赛迈山的方向行进,一步三滑地来到海东市平安区巴藏沟回族乡堂寺尔村,“素颜”的村庄呈现出水墨画般的意境,宽敞整洁的院落鳞次栉比,朱红色的围墙点缀着这座藏族村落,一切都显得格外和谐美好。
(资料图片)
村民赵才让旦智带着妻子和儿子,正在家门口忙着加工饲料,玉米粉碎时的粉尘弥漫在一边的羊“面包”上,身旁宽敞的羊圈里100多只羊儿悠闲地晒太阳。
“李书记,我儿子要去当兵了,到时候你能帮忙去送一下吗?”
“行啊,我去送,你放心!”
心里一直担心的事找到了托付的人,赵才让旦智松了一口气,才慢慢与村党支部书记李旦正索南拉起家常。
59岁的赵才让旦智不识字,这是他的心病。“以前就知道种庄稼,种了庄稼也只能糊个口,我又不识字,务工也没有门路。”说起过往,赵才让旦智眼中流露出一丝无奈。
堂寺尔村地处巴藏沟乡南部脑山地区,海拔2800米左右,住在大山脚下,交通闭塞,全村250多人,没几个人识字,像赵才让旦智一样没有务工门路的村民很多,想要通过发展产业改变现状,达到增收致富的人更多。
没有技能的赵才让旦智等待着,他等一个机遇等一个改变。终于,在2019年传来了好消息等来了好政策——乡党委政府要投入专项资金修建“家庭牧场”。
巴藏沟乡因地制宜、精心谋划,依托堂寺尔村村民住在阿伊赛迈山脚下,有发展小规模养殖的基础,大力倡导和实施“家庭牧场”项目,扩大村里养殖规模,实现增收致富。
赵才让旦智精神为之一振,细细谋划,用5万元专项资金在自家门口修建了羊棚,买了40多只羊,开始了他的新生活。
为了让养殖更省心、更专业,赵才让旦智还买了饲料加工设备,玉米、小麦、油渣、青稞、燕麦等作物加工成的饲料营养成分高,羊肉质更鲜美,上门收购的人也会更多。
从40只发展到如今的120只,“养羊”已经成了赵才让旦智的“专业技能”,家庭收入也逐年递增,去年年收入达4万多元,他不敢相信,自己大字不识一个居然有了“致富的事业”。
靠着“家庭牧场”,赵才让旦智培养了两个大学生,如今,女儿在黄南藏族自治州藏医院当护士,儿子过些日子要去当兵,他家的日子越过越有滋味了,也越过越有盼头了。
赵才让旦智家生活的改善只是堂寺尔村发展的一个缩影。
如今的堂寺尔村家家户户修建了“家庭牧场”,实现了“家庭牧场”全覆盖,规模较大一些养殖达160只,这样的家庭村里有22户,目前全村藏羊存栏3000余只。养殖规模扩大后,村上的藏羊销路都不愁了,每年都有专人进村收购。
归功于实施“家庭牧场”的好政策,村民们个个喜笑颜开,李旦正索南家今年养了70多只母羊,这几天正欣喜地盼望着母羊产仔。巧得很,记者在羊圈里正拍照时,一只母羊产下了一只可爱的小羊羔。
以前只是“靠天吃饭”,而今靠“家庭牧场”增收致富,村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思想观念也在悄然转变了。
李旦正索南说,靠天吃饭,发展不起来,其中一个因素是“不识字”惹的祸。因此,村民们意识到抓教育的重要性,便从娃娃抓起,为了让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很多家庭都在平安区租房专门照顾孩子,用李旦正索南的话说,堂寺尔村村民见多识广了,“追求”也高了,乡里的学校都看不上了。
“如今,我们村有72户村民,其中有48户都在平安区租或买了房,都是为了孩子在城里上学,接受更优质的教育。”一个村民说。
赵才让旦智的两个孩子都是在平安区上的初中,他说:“有知识,就有希望,就能奔小康,更重要的是,能摆脱大山,改变人生。”
欣喜的变化,不只这些。近年来,堂寺尔村争取项目资金,实施建设了村级服务中心、文化广场、篮球场、射箭场、人畜饮水改造、农村电网改造、危房改造、奖励性住房等项目,全村水、电、路、网得到全面改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不仅村内各家各户亲如一家,而且与其它村一起在阿依赛迈山下演绎“民族团结+”的精彩故事。
如今的堂寺尔村,村内砖混结构、砖木结构房屋排列整齐,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家家是干净的庭院、明亮的客厅,宽敞的羊圈。
依托政策扶持,赵才让旦智家修建了7间房,他站在自家漂亮宽敞的房屋前,显得神采奕奕,他说:“日子越来越好了,依靠党的二十大的春风,感恩党的好政策,致富的信心更足了。”
关键词: